头像
msg7086
帖子: 600
注册时间: 2011-02-19 0:49

[讨论]AVS还是x26x参数

{:cat_18}

于是最近又在想这个问题了,所以来问问各位菊苣的意见。

我们现在压片,一般分2个阶段,一段是前期AVS里处理片源的瑕疵等等,一段是后期送给x264/x265压制出成品的过程。

这两个阶段的比重权衡一直让我感到很困惑。

以前一直习惯于AVS里多做点处理,然后在压制过程中用一个比较通用、中庸的参数来压,很少会去调整x264的压制参数。但是也有很多压制组,对后期的参数非常看重,比如aq/qcomp甚至是rc-lookahead参数都会去一个一个实验微调。我经常就会想,这么精确的调整真的非常有必要吗?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Delogo LGD Collections 各种台标下载 | Home Of VapourSynth Evolution

<回答が無い理由>
1. 誰も知らない
2. 質問文が意味不明
3. 知ってるが、お前の態度が気に入らない
4. 良いボケが思いつかない
fch1993
帖子: 213
注册时间: 2012-06-12 11:56

Re: [讨论]AVS还是x26x参数

1.所有一切都是由你成本的质量预期决定的。
2.x26x的参数分为无脑参数和有脑参数。一般调节是安全无副作用的保底参数先上,如果效率不理想(体积高于心理预期),再尝试副作用更大的参数,并修改AVS配合参数。以压制参数作为核心。
3.为何这样做,因为编码的最终质量还是由压制参数的二次取舍造成的,二次取舍的内容多少是对于滤镜使用的一个判断依据。就拿乐园追放来说,AA这个处理如果我是crf=16的情况下,无论开闭mbtree,处理损失都是大过效果提升的,但是假设我是crf=19这种舍弃一部分细节的BDRIP,那这个AA则是效果大于损失的,因为这些细节即使我不在滤镜中损失,编码的时候也会损失。
4.当然对于某些片子那完全可以放弃x264部分管控,因为画面实在是太烂了,AVS做好x264随便搞搞就行了。

PS:质量预期这个我说一下大概的分类。
1.毛子组:追求极高的还原度,不fz这种不降噪体积超过BDMV的片子绝不会用损失细节缩小体积的政策。
2.本人:当使用毛子组政策视频体积25分钟仍不会超过1G的时候用毛子法,其他时候用VCB-S法。
3.VCB-S:正片视频体积控制在1GB左右,个别特殊片子亦一般不超过1.5G。以各种方式调节参数和体积控制BDRIP码率和细节保留的平衡。
4.FL,AIR,日职等:进一步的抹去画面中细微的线条部分,去除大部分噪点等高频内容,将体积缩小到600MB不到的视频内。
头像
feisty2
帖子: 274
注册时间: 2012-08-05 10:03

Re: [讨论]AVS还是x26x参数

-- preset ultrafast -- qp 0
头像
mawen1250
核心会员
核心会员
帖子: 670
注册时间: 2011-07-24 20:33

Re: [讨论]AVS还是x26x参数

有没有必要的问题,这个要看压制的目标和需求了,你觉得没必要,它可以很没必要,你觉得有必要,它又的确很有必要。毕竟有一些参数对压制速度影响不大但是对最终结果影响会非常大,但是如果要想调整到“最佳”,那又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

以下均为针对有需要调整参数的回答。

编码器参数设定主要考虑的几个因素:
1. 片源特性+编码前处理
2. 目标质量、体积
3. 主观视觉质量的要求

个人来说:
和速度关系较大的参数(如--me、---subme)通常固定且不低于veryslow。
重点调整的参数是和rc、psy相关的,如crf、aq、mbtree & qcomp、psy-rd、fgo。
其余参数大部分固定,部分根据情况做调整。

重点调整的参数一般需要针对不同的片源情况,以及目标主观质量进行调整(例如对纹理、细节、噪点保留的需求,对边缘、平面区域质量分配的需求)。
调整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大量的实验和主观对比——因为是主观的所以很多时候其实会难以分辨优劣,不同的评价标准的结果也会有很大区别,主要的问题:
1. 由于psy优化相关的设置并不是以绝对的量化误差作为评价指标,而是以还原视觉的复杂度为目标,所以导致截图互相对比时,单个像素偏差大、结构失真,但是整体视觉效果一致,使得难以分辨好坏。
2. rc相关的设置问题本质上就是决定不同Macro Block分配QP的情况,而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编码总rate固定的情况下,有的地方QP分配低了,另外的地方QP就相对变高了,于是有的地方质量变高,另外地方质量变低。如何在这种跷跷板上找到平衡点就很需要经验了,也需要看个人的评价标准。
3. 由于编码的是视频,所以对比截图质量存在的问题:静态截图视觉质量不一定能反应动态视频视觉质量;单个截图的质量不一定能反应一连串视频帧序列的质量。

总之,调整参数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对各个关键参数的概念和特性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光是纸上谈兵也没用,最后还是要看实际画面如何,所以实际的使用经验也是很重要的,耐心也是很重要的。
最后,这种事情做得多了以后也就不怎么做了。一是因为懒,没那么多精力每次都去比;二是因为有经验了,看到不同的片源情况都能大概在脑中想到应该用怎么样的参数组合,基本上也就八九不离十了,再去仔细对比也是浪费时间。

回到 “理论讨论 / Theoratical discu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