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264設定”的版本间的差异

来自NMM Doc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第62行: 第62行:
'''預設:250'''
'''預設:250'''


 設定x264的輸出中最大的IDR幀(亦稱關鍵幀)間隔。可以指定"infinite"讓x264永遠不要插入 非scenecut 的IDR幀。
 設定x264的輸出中最大的IDR幀(亦稱關鍵幀)間隔。可以指定"infinite"讓x264永遠不要插入 非場景變換 的IDR幀。


IDR幀是視頻流的“分隔符號”,所有幀都不可以從IDR幀的另一邊參考資料。因此,IDR幀也是I幀,所以它們不從任何其他幀參考資料。這意味著它們可以用作視頻的搜尋點(seek points)。
IDR幀是視頻流的“分隔符號”,所有幀都不可以從IDR幀的另一邊參考資料。因此,IDR幀也是I幀,所以它們不從任何其他幀參考資料。這意味著它們可以用作視頻的搜尋點(seek points)。
第77行: 第77行:
 設定IDR幀之間的最小長度。
 設定IDR幀之間的最小長度。


 對於IDR幀的說明可參閱{{x|keyint}}。過小的keyint範圍可能會導致“錯誤的”IDR幀 置(例如閃屏場景)。此選項限制了在每個IDR幀之後,要有多少幀才能再有另一個IDR幀的最小長度。
 對於IDR幀的說明可參閱{{x|keyint}}。過小的keyint範圍可能會導致“錯誤的”IDR幀 置(例如閃屏場景)。此選項限制了在每個IDR幀之後,要有多少幀才能再有另一個IDR幀的最小長度。


min-keyint的最大允許值為{{x|keyint}}/2+1。
min-keyint的最大允許值為{{x|keyint}}/2+1。
第91行: 第91行:


'''參閱:'''{{x|scenecut}}
'''參閱:'''{{x|scenecut}}
===scenecut===
'''預設:40'''
設定放置I/IDR幀的閾值(場景變換偵測)。
x264為每一幀計算它與前一幀不同程度的度量值。如果該值低於scenecut,則算偵測到一個“場景變換”。如果此時與最近一個IDR幀的距離低於{{x|min-keyint}}則放置一個I幀,否則放置一個IDR幀。越高的scenecut值會增加場景變換偵測到的數量。場景變換是如何比較的詳細資訊可參閱[http://forum.doom9.org/showthread.php?t=121116 http://forum.doom9.org/showthread.php?t=121116]。
將scenecut設為0等同於設{{x|no-scenecut}}。
'''建議:'''預設值
'''參閱:'''{{x|keyint}}, {{x|min-keyint}}, {{x|no-scenecut}}
===intra-refresh===
'''預設:無'''
停用IDR幀,作為替代x264會為每隔{{x|keyint}}的幀的每個宏塊使用內部編碼(intra coding)。塊是以一個水平捲動的行刷新,叫做刷新波(refresh wave)。這有利於低延遲的流,使它有可能比標準的IDR幀達到更加恆定的幀尺寸。這也增強了視頻流對封包遺失的恢復能力。此選項會降低壓縮效率,因此有需要時才用。
有趣的事:
* 第一幀仍然是IDR幀
* 內部塊(Intra-blocks)僅處於P幀中,刷新波在一或多個B幀後的第一個P幀更廣泛
* The loss in compression efficiency comes primarily from the fact macroblocks on the 'new' (left) side of the refresh wave can't refer to data on the 'old' (right) side.

2010年11月24日 (三) 14:00的版本

本頁說明所有x264參數之目的和用法。參數的排列相同於在x264 --fullhelp出現的順序。

x264設定

說明

x264帶有一些內置的文件。要閱讀此說明,執行x264 --helpx264 --longhelpx264 --fullhelp。越後面的選項將提供更詳細的資訊。

輸入

用一個位置參數指定輸入的視頻。例如:

x264.exe -o NUL C:\input.avs
x264 -o /dev/null ~/input.y4m

當輸入的視頻是raw YUV格式時,還必須告訴x264視頻的解析度。你可能也要用--fps來指定幀率:

x264.exe -o NUL --fps 25 --input-res 1280x720 D:\input.yuv 
x264 -o /dev/null --fps 30000/1001 --input-res 640x480 ~/input.yuv

預設值系統

為減少使用者花費時間和精神在命令列上而設計的一套系統。這些設定切換了哪些選項可從x264 --fullhelp的說明中得知。

profile

預設:無

限制輸出流的profile。如果指定了profile,將覆蓋所有其他設定。所以如果指定了profile,將保證輸出的流與該profile相容。如果設了此選項,將不能使用無損編碼(--qp 0--crf 0)。

如果知道你的播放設備僅支援某個profile,則應設此選項。大多數解碼器支援High profile,因此不需要設此選項。

可用的值:baseline, main, high

preset

預設:medium

更改選項,以權衡壓縮效率和編碼速度。如果指定了preset,更改的選項將在所有其他參數套用前被套用。

通常應將此選項設為你所能承受的最慢的值。

可用的值:ultrafast, superfast, veryfast, faster, fast, medium, slow, slower, veryslow, placebo

tune

預設:無

調整選項,以進一步優化為視頻的內容。如果指定了tune,更改的選項將在--preset之後,但所有其他參數之前被套用。

如果視頻內容符合其中一個可用的值,則可設此選項,否則就不要指定。

可用的值:film, animation, grain, stillimage, psnr, ssim, fastdecode, zerolatency

slow-firstpass

預設:無

隨著預設值系統在r1177版本的出現,使用--pass 1會在解析命令列的最後套用以下設定:

可以設--slow-firstpass來停用此特性。使用--preset placebo也會啟用slow-firstpass。

參閱:--pass

幀類型選項

keyint

預設:250

設定x264的輸出中最大的IDR幀(亦稱關鍵幀)間隔。可以指定"infinite"讓x264永遠不要插入非場景變換的IDR幀。

IDR幀是視頻流的“分隔符號”,所有幀都不可以從IDR幀的另一邊參考資料。因此,IDR幀也是I幀,所以它們不從任何其他幀參考資料。這意味著它們可以用作視頻的搜尋點(seek points)。

請注意,I幀通常明顯大於P/B幀(在低運動場景通常為10倍或更多),所以當它們與極低的VBV設定合併使用時會打亂碼率控制。在這些情況下,研究--intra-refresh

預設值對於大多數視頻沒啥問題。在為藍光、廣播、直播流或某些其他特殊情況編碼時,可能需要更小的GOP長度(通常等於幀率)。

參閱:--min-keyint, --scenecut, --intra-refresh

min-keyint

預設:自動 (MIN(--keyint/10, --fps))

設定IDR幀之間的最小長度。

對於IDR幀的說明可參閱--keyint。過小的keyint範圍可能會導致“錯誤的”IDR幀放置(例如閃屏場景)。此選項限制了在每個IDR幀之後,要有多少幀才能再有另一個IDR幀的最小長度。

min-keyint的最大允許值為--keyint/2+1。

建議:預設值,或者等於幀率

參閱:--keyint, --scenecut

no-scenecut

預設:無

完全停用自適應I幀判定。

參閱:--scenecut

scenecut

預設:40

設定放置I/IDR幀的閾值(場景變換偵測)。

x264為每一幀計算它與前一幀不同程度的度量值。如果該值低於scenecut,則算偵測到一個“場景變換”。如果此時與最近一個IDR幀的距離低於--min-keyint則放置一個I幀,否則放置一個IDR幀。越高的scenecut值會增加場景變換偵測到的數量。場景變換是如何比較的詳細資訊可參閱http://forum.doom9.org/showthread.php?t=121116

將scenecut設為0等同於設--no-scenecut

建議:預設值

參閱:--keyint, --min-keyint, --no-scenecut

intra-refresh

預設:無

停用IDR幀,作為替代x264會為每隔--keyint的幀的每個宏塊使用內部編碼(intra coding)。塊是以一個水平捲動的行刷新,叫做刷新波(refresh wave)。這有利於低延遲的流,使它有可能比標準的IDR幀達到更加恆定的幀尺寸。這也增強了視頻流對封包遺失的恢復能力。此選項會降低壓縮效率,因此有需要時才用。

有趣的事:

  • 第一幀仍然是IDR幀
  • 內部塊(Intra-blocks)僅處於P幀中,刷新波在一或多個B幀後的第一個P幀更廣泛
  • The loss in compression efficiency comes primarily from the fact macroblocks on the 'new' (left) side of the refresh wave can't refer to data on the 'old' (right) 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