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MM视频技术(旧)

 找回密码
 成为会员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dgwxx

如何看FFT频谱系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5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kiduki 于 2010-1-15 23:44 编辑
原本的頻率的分佈由0Hz 至 640Hz, 放大成0Hz 至 960Hz, 中間一定會有部分的頻率強度偏低, 這個才是正常現象

这个的前提是所有操作都是energy conservation的,但实际上prefiltering和postfiltering都【基本不是】energy conservation的。

//另外,我觉得是log坐标的啊,linear的会是一片白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来源:あに瓶 (あお)

崖の上のポニョBD
ponyo3.jpg

野球娘BD
taisho1bd.jpg
发表于 2010-1-16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不懂日文,也没看过实际的画面,可不可以解释下博主为什么对崖の上のポニョ的评价只是HV1280+呢?
就频谱来看感觉比一般的720P好太多了啊。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3# ffgg
HV1280+是1280以上的意思。
发表于 2010-1-16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4# dgwxx
这回答超囧啊。。。
其实管理员你说也包括1080P不就好了嘛,看得出来我是觉得HV1280+的评价低了吧,省得还多绕个圈子。
刚刚才知道,原来HV1280+是指HV1280以上的全部分辨率,博主没有1920/1080的分类,囧。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anibin画质评价分类

anibin描述画质和upconv方式的语言都是作者自己造的词,所以容易造成误会和困惑,这里简单翻译一下。这里dgwxx想特别强调的是,本文中所述词汇都是anibin的自造词,有效范围仅限定于anibin的blog,请不要在其他场合混用,否则很容易出现混乱。
一般描述画质都用纵向分辨率,480、720、1080之类的,但anibin喜欢用横向分辨率,但不时又在用纵向分辨率,有些混乱。大家看的时候要特别留意。
作者自己也承认,他的评价多少有误差,甚至是错误。所以anibin上说的并不一定完全正确。诸位看评价的时候可以批判着接受、采信。
此外,作者对画质的评价均为从制作过程中到电视台放送过程中最低的分辨率。比如,原生HD制作->缩小为SD画质->重新upconv这种情况的评价为SD画质。
Dgwxx:为了确保映像产品的销售,以及减轻网络传播带来的影响,电视台播放时会故意降低画质,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不光是将原生HD影片以SD放送,就算是原生HD制作+HD放送,有时也会对画面进行模糊处理,或者刻意压低码率。这点等会细说,先说说频段的问题。
不过这点不能单从码率来判断,因为码率会因为电视台所用频段的拥挤程度来改变。举个CS放送中的例子,如果同一转发器上通过统计复用分配资源的SkyA、GAORA、东映停播,则AT-X HD的码率能够观察到明显的上升。QB播放的时候最高码率、最低码率、平均码率分别上升了0.4M、0.2M、0.5M达到了16M、1.5M、5.1M。OVAストラトス・フォー则更加明显,以上三项分别上升了7.2M、0.7M、6.5M达到了20.7M、1.8M、10.5M。
现在回到码率的问题。从上面可以看出来,尽管频段空余的时候码率出现了大幅上升,但最低码率仍旧低于2M。这就带来一个画质稳定性的问题。最高码率的上升可以带来高动态帧画质的显著提高,但低动态部分又如何呢?答案是,尽管高动态帧提升明显,但低动态帧改善说不上大,依旧看不出“漂亮”的感觉。这个估计就是电视台在码率上耍的小聪明、有意为之了。以上资料参考自这里这里


一不小心闲话就说多了。现在回到正题。特别说明一下,在西方普便称为HD的高清电视在日本叫做HV(HighVision),所以本文中dgwxx自己写的部分里用HD,翻译作者的话里用HV,二者可以视作同一概念。
按分辨率不同作者的分类方式如下
(HV制作)
HV1280+:超过HV1280的所有类型。
HV1280:可以视作720p(1280×720)的类型。
HV960:1/4 HD的960*540类型。
作为分类,在anibin中只要超过SD分辨率就归类为HV。但纵向分辨率540其实应该算不进HV才对。
(UPCONV)
SD:收看时将720*486的squeeze图像扩大到全屏16:9.
LB:收看时,将720×486的LetterBox画面中有图像的部分扩大到全屏16:9。实际上有效画面只有720×362。
LB-SD:将720×486的LetterBox画面,首先砍掉上下黑边,然后将剩下的图像部分纵向扩大至720×486 squeeze。收看时放大到全屏16:9。实际上有效画面约为720×362左右(无法确定)。
額縁:720×486上下带黑边的LetterBox图像直接以4:3的比例扩大。收看时左右再加黑边。(dgwxx:看起来就是一个16:9的电视中,上下左右全都有黑框,黑框中间是一个小得可怜的16:9画面,这种是最让人恶心的。)
4:3:720×486制作的4:3图像直接扩大。收看时左右加黑边填充成16:9。
此外可能还会存在一些没有列举出来的例子。

按Upconv方法分类
下面说明中出现的“缟”这个词,不是指60i这个概念里的“交错(Interlace、Combing)”,而是指upconv过程中发生的缟缟,详细请看这里
(Dgwxx:因为我觉得“缟缟”这个词很有喜感,因此翻译中直接用过来。)
-i:将60i的片子从头到尾按场为单位做upconv,所有帧都缟了(全白、全黑的画面看不出来,但理论上依旧是缟的)。
-ip:通过动态检测进行upconv,有动态部分按場扩大,没动态的部分按帧扩大。这种扩大不是按照整帧为单位进行的,而是按照“画面中有动态的部分”进行的,因此常能看到画面中有好有坏的现象。这个upconv手段并不是专门为动画这种以24p、30p为基础的图像设计的,使用对象也包括实写,目的是提供“像那么回事”的画质的“通用型upconv”。
因此画面中静止部分看起来效果还算理想,但有动态的部分纵向上很容易出现RP了。
-p:将Telecine之前的progressive图像进行upconv,纵向没有RP。也包含IVTC后以帧进行upconv的情况。
-ipb:基本作用方式与-ip相同,但在-ip的基础上进行了超强纵向模糊处理。这种方法设计的初衷应该是减轻镜头推拉摇移时造成的眩目感,但会造成画面不规则崩坏的副作用。

附加信息
upconv信息后面通常加上原始分辨率的数字。由于upconv方法不同,有时无法得出整数原始分辨率,而且因为测试方式简陋,得出的值多少会存在误差。
例如:
SD-ip/486
SD=SD squeeze图像(纵向486)
-ip=通过动态检测upconv到1080i

除了本篇之外,还有分别说明SD和HV upconv方法的文章,下次有时间翻译。
 楼主| 发表于 2010-3-8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一下大正野球娘的BD:
ykm_fft.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成为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NMM视频技术

GMT+8, 2024-4-20 15:12 , Processed in 0.48645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